射频消融术(RFA),是一种微创肿瘤原位治疗技术,借助于超声或CT 等影像技术定位,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部,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的高温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,以杀死癌细胞。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烧死肿瘤”的治疗方式。
*以下使用RFA表述。
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选择RFA治疗,需要具备几个条件:
①首先,要肝功能良好。
下图显示了肝细胞癌的治疗梗概(参考:2013年度肝癌诊疗指南)
接受RFA治疗,需要肝脏具备一定的功能。肝脏功能可以通过《肝脏损伤程度分级》或《Child-Pugh分级》来评估。
肝脏损伤的程度用肝脏功能分级表示。结合相关检查和病人的症状,可将其分为A~C三个级别。
主要通过以下5项指标进行分级。
●腹水
即使肝脏功能没有损伤也会存在少量腹水。但是如果肝脏功能下降,腹水会增多,出现腹胀等症状。可通过利尿剂等药物缓解。
●血清胆红素
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的产物。被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。当肝脏功能下降时,胆红素得不到处理,逆流进入血液中。
●血清白蛋白
蛋白质的一种,由肝脏合成。肝脏功能下降时白蛋白合成能力也随之下降,发生血清白蛋白下降。
●ICG15 (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)
ICG被注射到体内后由肝脏代谢。肝功能正常时,ICG会在15分钟左右下降到10%。而肝脏功能受损时,代谢时间变长。因此可以通过该指标评估肝脏功能。
●凝血酶原活动度
凝血酶原起到凝固血液的作用。凝血酶原由肝脏生成,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酶原的活性下降。该指标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,还有凝血酶原时间,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。
肝脏损伤程度A | 肝脏损伤程度B | 肝脏损伤程度C | |
---|---|---|---|
腹水 | 无 | 治疗有效 | 治疗效果差 |
血清胆红素(mg/dl) | <2 | 2~3 | >3 |
血清白蛋白(g/dl) | >3.5 | 3~3.5 | <3 |
ICG15(%) | <15 | 15~40 | >40 |
凝血酶原活动度(%) | >80 | 50~80 | <50 |
*以上分级标准采用常用测量单位。各医院使用的测量单位可能不同。单位不同时需要进行单位换算。
Child-Pugh 分级也是推测肝脏功能的一种方法,由以下5个指标进行判定。
●腹水
即使肝脏功能没有损伤也会存在少量腹水。但是如果肝脏功能下降,腹水会增多,出现腹胀等症状。可通过利尿剂等药物缓解。
●血清胆红素
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的产物。被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。当肝脏功能下降时,胆红素得不到处理,潴留在体内而升高。
●血清白蛋白
蛋白质的一种,由肝脏合成。肝脏功能下降时白蛋白合成能力也随之下降,发生血清白蛋白下降。
●神经精神症状(昏迷)⇒肝性脑病(门体分流脑病)
由体内产生的氨引起。 正常情况下,氨由肝脏解毒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。当氨在体内积聚时,会导致行为异常和意识丧失。
●凝血酶原延长时间(秒)
是反应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标,对诊断肝炎和肝硬化有重要意义。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表示肝功能下降。
Child-Pugh 分级 | |||
---|---|---|---|
指标 | 异常程度分数 | ||
1分 | 2分 | 3分 | |
肝性脑病 | 无 | 轻度(1~2级) | 时常昏迷(3级以上) |
腹水* | 无 | 少量 | 中等量以上 |
血清总胆红素(μmol/L) | <34 | 34-51 | >51 |
血清白蛋白(g/L) | >35 | 28-35 | <28 |
凝血酶原延长时间(秒) | <4 | 4-6 | >6 |
②确认肝功能损伤程度可承受治疗的基础上,根据肿瘤病灶的位置和形状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RFA治疗。
●肝内肿瘤直径不超过3cm;
●肝内肿瘤数量不超过3个;
●无腹水;
●无门静脉浸润;
原则上,RFA不适用于已经发生肝外转移的肝细胞癌。当肝脏病灶过大时破裂出血的风险上升,此时可以考虑以减瘤为目的实施RFA。
关于肿瘤的大小和数量
RFA可消融的范围在3cm左右,因此需要确保肿瘤组织在3cm以下。出于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治疗时间的考虑,原则上病灶数量不超过3个。
医院不同,对于肿瘤大小和数量的要求可能不同。具体以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判断为准。
关于腹水
腹水指腹腔内贮留水分的状态,肝脏功能正常也可能存在少量腹水,当肝功能下降时腹水会增多,患者能感到腹胀。利尿剂等治疗可能缓解腹水。
关于门静脉癌栓
门静脉血管分布在肝脏中,是从肠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血液进入肝脏的通道。门静脉是非常重要的血管,肿瘤累及门静脉(浸润)时可能复发实施RFA治疗。
RFA需要在手术室进行,局部麻醉,患者处于半清醒状态。RFA的穿刺目标是肿瘤所在位置,用超声波确定病灶位置。穿刺探针较粗,在插入前需要对患者实施充分麻醉。超声波引导针头对准病灶才可以实施治疗。需要保持电极针处于插入状态持续释放电波加热灼烧肿瘤。灼烧时有的人能感觉到热、痛。超声波确认充分灼烧肿瘤后治疗结束。
肝癌治疗中,既可选择RFA又可选择手术的情况较多。具体哪种方法更加适合,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。
肝癌的手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,经验丰富,治疗效果显著。RFA的治疗成绩可能略逊色于手术,但是具有创伤小的优势。目前关于两者哪个更好尚无定论。
对数量3个以内,且大小不超过3cm的治疗,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对比RFA与手术的有效性。该研究的名称为SURF-trial。
目前,RFA的适应症为肝脏肿瘤数量3个以内,且大小不超过3cm。
以肿瘤个数统计的生存率数据如下:
病灶数量 | 1年生存率 | 2年生存率 | 5年生存率 |
---|---|---|---|
1个 | 95.30% | 87.20% | 59.60% |
2个 | 93.40% | 83.50% | 50.10% |
3个 | 92.80% | 80.80% | 43.30% |
4个 | 90.80% | 78.30% | 44.10% |
5个以上 | 87.40% | 69.80% | 33.10% |
日本的调查报告(第20届日本全国原发性肝癌调查报告)提供了关于接受过包括RFA在内的消融治疗患者的累计生存率信息。这是按照肿瘤病灶数量统计的生存率。 这些结果并不全是RFA治疗,还包括了微波治疗和乙醇硬化疗法,仅供参考。
以肿瘤大小统计的生存率数据如下:
病灶大小 | 1年生存率 | 2年生存率 | 5年生存率 |
---|---|---|---|
<1cm | 96.80% | 90.80% | 65.90% |
1~2cm | 95.80% | 88.20% | 60.10% |
2~3cm | 94.20% | 84.20% | 51.60% |
3~5cm | 89.80% | 75.30% | 40.90% |
>5cm | 83.40% | 68.50% | 38.50% |
RFA的治疗条件为肿瘤大小不超过3cm,肿瘤越小生存率越高。当病灶超过3cm后并不等于完全不能考虑RFA治疗,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。也有超过5cm的病灶在RFA治疗后效果不错的案例。
与手术相比,RFA具有创伤小的优势。但仍然可能出现并发症。
发热
许多患者在RFA治疗后有发热。这是由于在烧灼肿瘤病灶的同时正常的肝脏受也被灼伤,即处于烫伤状态。发热是身体修复灼伤的反应。观察症状,发热会自行消退。
出血
在向病灶部位插入电极针时,如果针头刺破肝脏中较大血管时可能导致出血。出血量不大时可观察等待愈合。如果出血量较大,需要实施介入止血等治疗。
肝脓肿
RFA使用射频电波产生热量来杀死癌细胞。肿瘤组织被烧灼后坏死。这可能会发生细菌感染并形成脓液,称为“肝脓肿”。肝脓肿可能引起发热和腹痛等症状。可实施体外穿刺脓肿,引流脓液,给予抗菌药物来治疗。
消化道穿孔
胃和肠道都属于消化道, 消化道穿孔即胃肠道穿孔。RFA使用的电极针较粗,治疗时由超声波定位引导插入肿瘤组织。极少发生电极针损伤肠道。如果肿瘤与肠道发生粘连,可能出现肠道被射频点波损伤的情况。本身已经有胃肠道穿孔的患者实施RFA是非常危险的,此时如果肠内容物从肠道渗出至腹腔可能引起腹膜炎。胃肠道穿孔和腹膜炎都需要手术治疗。
腹膜播种
是指肝癌细胞在腹腔中扩散和生长。腹腔指肝脏周围各内脏器官之间的空间。RFA引起腹腔播种的情况不常见,但有发生的可能。因为RFA的电极针针头上可能会附着癌细胞,治疗后拔出的过程中这些癌细胞进入腹腔并开始生长,进而可能发生癌性腹膜炎。
RFA治疗后还可能出现腹水。肝癌患者本身肝脏功能差,治疗可能导致肝功能暂时下降而出现腹水。当然,出现腹水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了腹膜播种。需要医生明确诊断。
住院时间短也是RFA的优势之一。通常手术治疗时,即使没有出现并发症也需要住院1~2周。而RFA多数情况下住院不超过1周。
通常在手术前一天入院。入院后,会被告知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注意事项。手术前一天晚餐后不能进食。因为RFA需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,食物可能会影响对病灶部位的观察。
治疗后回到病房需要卧床休息几个小时。允许进食后,如果无食欲也不必强迫自己。
RFA治疗后需要做CT或超声波检查以确认治疗是否充分,做血液检测以确认肝脏功能。 治疗的疼痛会逐渐减轻。可服用止痛药以减轻疼痛,没有必要忍受疼痛。
当CT或超声波检查显示治疗不够充分时可能需要再次实施RFA治疗。如果检查没有问题即可出院。